
矿山生态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副校长孙继平致欢迎辞

副校长孙继平为李文华院士颁发聘书

副校长孙继平为彭苏萍院士颁发聘书

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主任袁亮院士讲话

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合影

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振琪作汇报
5月14日,矿山生态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会议在我校1号办公楼第一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孙继平出席会议并致辞,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科研处副处长郭德勇主持。
会上,孙继平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依托学校优势取得了较好成绩,矿山生态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胡振琪教授的带领下为学校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将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科技资源和学科平台,促进工程研究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郭德勇宣读了矿山生态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聘任淮南矿业集团袁亮院士为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苏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院士为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潞安矿业集团王东飞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田廷山研究员、中国煤炭学会刘峰高级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汪云甲教授、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罗明研究员、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姜建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高吉喜研究员、神华集团顾大钊教授为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
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振琪教授汇报了中心发展情况。他指出,工程研究中心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很多挑战和机遇,尤其在运行机制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希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指导与帮助。
技术委员会主任袁亮院士对工程研究中心已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指出开展矿山生态安全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针对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袁亮表示要在充分了解西方研究现状的前提下,结合本国国情推进自主创新,要在借鉴国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要通过研究提出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成果的转化,努力实现在煤炭大省与大型煤炭企业建立分中心。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彭苏萍院士指出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要结合我国不同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开采方式开展主动式的研究,并要充分发挥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孵化器的作用,促进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
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顾大钊教授表示,资源、环境、安全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工程研究中心拟定的研究方向,应突出区域性特点,并应将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列为研究重点;要加强对水资源及地表生态保护的研究力度;要努力实现与企业的合作,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刘峰高级工程师、罗明研究员和汪云甲教授先后发言,针对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研究方向等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为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文华院士充分肯定了会议取得的成果,表示技术委员会的委员及工程研究中心的成员要树立“自豪”、“自强”、“自律”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有资源,深入推进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推进矿山生态安全事业的发展。
矿山生态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设,是我校第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于2006年6月教育部批准立项、2007年6月启动建设、2010年11月通过教育部验收,2011年1月教育部发文聘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其技术委员会主任(教技函[2011]9号)。该中心在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推进创新性研究,紧紧围绕矿山生态安全的监测、诊断、评价与控制技术,矿山土地生态损害的修复治理,矿山水资源保护与修复,矿山污染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安全防范与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的环境功能材料和产品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