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等委员,《古地理学报》 副主编。1989 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1995.9-1996.10 英国Cardiff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及博士后。曾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 项)及其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 ( 包括英国皇家学会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等各种基金项目以及国家“ 973”专题项目,提出“幕式聚煤作用”及“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理论,提出了不同于 Bohacs 和 Suter 的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厚煤层聚集模式;提出了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及合山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单颗粒手段表征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及有害组分特征,并用质粒DNA 损伤及蛋白质吸附 (SDS-PAGE) 毒理学手段研究其健康效应,提出煤烟型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分类、不同类型颗粒物的数量—粒度谱、以及污染物的致毒机理及原因等,其中包括 “AAPG Bull.(影响因子 1.380 ) ” 、 “Journal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影响因子2.435 ) ” 、 “Palaeo-3 (影响因子 1.766 ) ”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影响因子 2.7 ) ”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影响因子 2.99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 ( 影响因子 2.3) ”等刊物上的 SCI 收录论文 21 篇,他引 84 次 (1989 年以来 SCI 收录论文共 27 篇,他引 145 次 )。 近五年发表 120 篇,专著 1 部,参编专著 1 部,参加译著 2 部。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图书出版奖提名奖以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工作者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