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学校有关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使全体师生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为了加强对实验室各类突发事故和事件做出及时的响应和处理,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灾害损失和伤害,将事故造成的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不断提高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是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危险品)的要害部位,实验室内有许多具有易燃、易爆、氧化、剧毒、放射性物质和贵重仪器设备,在使用和保管过程中,稍有不慎,即能引起人身伤亡事故和对社会造成危害。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保障实验室教学、科研顺利进行,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对因实验室而引发的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变措施,确保实验室在发生各类突发事故和事件后,能及时响应,科学处置,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切实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做好事故发生后补救和善后工作,尽可能地减少伴随的灾害损失和伤害,将发生事故造成的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不断提高处置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依据
本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制定。
三、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学校设立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副职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学院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主任由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担任,成员由各相关部门成员组成。
(二)职责分工
坚持“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逐级管理,分工到人的管理模式。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事故应急处置的第一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主管院长为所在部门事故应急处置的第一负责人,各实验室主任为本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置的第一负责人,实验室全体人员为本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置的责任人。
五、应急措施
(一)现场触电应急处置预案
1.操作时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也不可把电器弄湿,若不小心弄湿了,应等干燥后再用。
2.若出现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或拔下电源插头,若来不及切断电源,可用绝缘物挑开电线,在未切断电源之前,切不可用手去拉触电者,不能用金属或潮湿的东西挑电线。分析漏电的程度,如果较为严重,在切断电源后,马上通知学校电工处置,并指挥学生离开现场。
3.遇到人员触电,应及时实施救护,若触电者出现休克现象,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请医生治疗,同时报告学校保卫处和实验室管理部门。
(二)现场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1.发现火灾事故时,发现人员要及时、迅速向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学校保卫处及公安消防部门(119)电话报警,并立即切断或通知相关部门切断电源。报警时,讲明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地点、燃烧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火势情况,报警人姓名、电话等详细情况。
2.实验室有关负责人接到报案后,应立即通知医疗、安全保卫及安全消防员等人员一起赶赴火场展开工作。
3.救护应按照“先人员,后物资,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进行,抢救被困人员及贵重物资,要有计划、有组织地疏散人员,并且要戴齐防护用具,注意自身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根据火灾类型,采用不同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按照不同物质发生的火灾,火灾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A类火灾为固体可燃材料的火灾,包括木材、布料、纸张、橡胶以及塑料等。
B类火灾为易燃可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油脂类等化学药品火灾。
C类火灾为带电电气设备火灾。
D类火灾为部分可燃金属,如镁、钠、钾及其合金等火灾。
扑救A类火灾:一般可采用水冷却法,但对珍贵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灭火剂灭火。
扑救B类火灾:首先应切断可燃液体的来源,同时将燃烧区容器内可燃液体排至安全地区,并用水冷却燃烧区可燃液体的容器壁,减慢蒸发速度;及时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对于可燃气体应关闭可燃气阀门,防止可燃气发生爆炸,然后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扑救C类火灾:应切断电源后再灭火,因现场情况及其他原因,不能断电,需要带电灭火时,应使用沙子或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或水。
扑救D类火灾:钠和钾的火灾切忌用水扑救,水与钠、钾起反应放出大量热和氢,会促进火灾猛烈发展。应用特殊的灭火剂,如干砂或干粉灭火器等。
(三)实验室化学灼伤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1.实验过程中若不慎将酸、碱或其它腐蚀性药品溅在身上(若眼睛受到伤害时,切勿用手揉搓),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进行冲洗,冲洗后再分别用低浓度的(2%~5%)弱碱(强酸引起的)、弱酸(强碱引起的)进行中和。并及时向指导老师和实验室负责人报告,负责人视情况的轻重将其送入医院就医,并立即上报学校有关部门。
2. 轻度烫伤、烧伤,可用药棉蘸90%-95%的酒精轻涂,也可用3%-5%高锰酸钾溶液揩洗灼伤处,再搽上凡士林或烫伤药膏,重者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四)实验室化学品中毒应急处置预案
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或发绀,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可能是中毒所致。视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1.首先将中毒者转移到安全地带,解开领扣,使其呼吸通畅,让中毒者呼吸到新鲜空气。
2.误服毒物中毒者,须立即引吐、洗胃及导泻,患者清醒而又合作,宜饮大量清水引吐,亦可用药物引吐。对引吐效果不好或昏迷者,应立即送医院用胃管洗胃。孕妇应慎用催吐救援。
3.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 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
4.吸入刺激性气体中毒者,应立即将患者转移离开中毒现场,给予2%~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吸氧。气管痉挛者应酌情给解痉挛药物雾化吸入。应急人员一般应配置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装、防毒手套、防毒靴等。
5.如发生入口中毒,应根据毒物种类采取适当处理方法,酸碱类腐蚀物品先大量饮水,再服用牛奶或蛋清,其他毒物先行催吐后再灌入牛奶,然后送医院救治。
(五)实验室爆炸应急处置预案
1.实验室爆炸发生时,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员在其认为安全的情况下必需及时切断电源。
2.所有人员应听从安全负责人的安排,有组织的通过安全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迅速撤离爆炸现场。
3.立即上报学校保卫处和学院领导,如伴随火灾和人员伤亡,应立即报119、120。
4.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排抢救工作和人员安置工作。
(六)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1.自然灾害事故是指包括洪水、风暴、雷电、冰冻、地震等非人为因素而形成的灾害。
2.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要切断电源,立即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自救工作,抢救受伤受困人员,抢救财产。
3.立即上报学校有关部门。
六、处置
当发生事故时,均应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迅速、准确地报警并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正确有效的疏散无关人员,避免对人员造成更大伤害。发生严重事故,立即报警110、119、120。
七、善后处理
发生事故后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勘察,事故查清后,要写出定性结案处理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和人员伤亡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调查经过、对调查的证据材料的分析、对事故性质的认定和结论,以及对事故制造者或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根据事故的情况,上报有关部门处理。
八、落实责任
本应急预案由各实验室组织落实,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应急预案的规定实施。凡在事故救援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九、其他有关事项
应急电话
火警:119 匪警:110 医疗急救:120
保卫处:62339110 62339119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62339258